工作之余,侍养花卉赏玩盆景,可使你仿佛身处“太华千寻,江湖万里”之中,忘却一天的劳累和烦恼,即可消遣无聊的时光,又可养心怡志、养性怡情,妙不可言,其乐无穷。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要想品味出盆景所蕴含的意境,你必须对盆景这门艺术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懂得怎样来欣赏这一艺术奇葩:
一、盆景起源
盆景起源于我国,盛于日本,播于世界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享有“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之称,又有“活的艺术品”之誉,给人以“诗情随景发,画意入景来”的艺术享受。
盆景历史源远流长,约始于我国汉、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出土的陶砚上塑有山峰水池,说明当时已有了把自然景色移入盆中的尝试。隋时,山水画初兴,增强了山水园林意境的表现,民间的盆艺之风得到推进。唐代,盆景已经形成,并为宫苑御用,在李贤墓道内有两幅绘有宫中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到了明代,有关盆景的记载更多,当时的盆景以培养松竹为上品,陈设在几案者为第一。清代时,供养盆景的风气甚盛,人们视盆景为“家珍”。清代的园艺名著《花镜》对盆景作了较详尽的介绍。盆景在盛唐期时由日本派来的朝唐使节带回国内,经过日本的爱好家改良后,广传国际间,流行普及到世界各国。
盆景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感受,牵动着诗人的怀愫。如诗句:“丛山数万里,尽在小盆中”、“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就是诗人对盆景艺术的由衷赞美。元代诗人丁鹤年的“咫尺盆池曲槛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分明日月在壶天。”道出了当时小型盆景的制作情况。宋代苏东坡不仅亲作盆景,且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激起了人们对盆景的无限情思。
盆景为自然风景的缩影,采用“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它源于自然,顺乎自然,而巧夺自然,是具有生命的艺雕品。盆景按景物素材的不同,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桩盆景取自姿态优美的植物,通过吊扎修剪,控制发育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造型,以形态多姿、风韵潇洒取胜。有的枝多虬曲,悬根露爪;有的姿态苍劲,老干虬枝;有的枝叶扶疏,枝条横斜,但都再现了大自然的奇古老树景观和山林野趣。山水盆景以山石为主要素材,通过锯截、雕琢等加工方法和布苔、点缀植物等手段,在浅水盆中再现千峋万嶂、丘壑林泉、江河湖泊的大自然景观,妙趣天成。
从某种概念来讲,盆景是美学、文学和科学的综合体。盆景的制作要给人以美的欣赏,古雅秀美,神韵生动,耐人寻味;盆景造型构思,有诗情画意,有高低层次,有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反映出较高的文采水平;盆景的主要造型材料为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及生长发育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制作它必须掌握园艺科学的知识和进行长期的艺术加工以及养护管理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它的生存和优美姿态。盆景这项科学艺术,在植物栽培加工技术上要求很高,小小盆盎,一撮之土,盈尺之树,要它生长良好,已非易事,而多年老桩,能技干虬曲,提根露爪,叶茂花盛,更为难得。故盆景确是“高等艺术”,有生命的“艺雕”。
二、盆景的流派及其風格
我国传统艺术的特点是讲究流派和传承,京剧按生、旦、净、丑,分出众多流派,仅老生行中就有谭(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岩)派,高(庆奎)派,马(连良)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杨(宝森)派;书法楷体分欧体、颜体、柳体和赵体;国画花鸟画有黄派、徐派,山水画有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等等;盆景本是古代文人玩赏之物,它与国画渊源甚深,各派盆景的风格无不与该地的画风有关,同时盆景是由有生命的植物(山水盆景也得有植物点缀)和山石所构成,受当地植物资源和气候的影响,它的流派是以地域来划分,业内公认的主要有杨(州)派、苏(州)派、川(四川)派、岭南派(两广)和海(上海)派等五大流派,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其它各地也纷纷对本地区的盆景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和开发,又涌现了徽(安徽)派、京(北京)派、浙(江)派、通派(南通,原属扬派)、闽(福建)派、薪鲁派等等不一而足。
扬派
扬州盆景相传在唐代就开始流传,元明时就采用扎片的造型方法,至清代盛行一时。扬派树桩盆景讲究“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在树木造型上以规则型为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云片”。云片是用棕丝剪扎法,将枝叶扎成平整的薄片。一般顶片的形状为圆型,中下片多为掌形,有如蓝天中层云簇涌之概。云片最初是仿效自然界树木的形象,也吸取山水画中苍松翠柏的远景姿态,它不求细节的描绘,而注意树冠的总体构图形象、装饰性很强,给人以优美清秀的感觉。 
云片的大小与多少应以树形及植株大小而定,大者如缸口,小者如碗口。根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云片中的每根枝条,一般都扎成很细密的蛇形弯曲,最密者每寸枝内能有三弯,且叶叶俱平而仰,平行而列,称“一寸三弯”。 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
扬派的树木造型并不都用云片,云片主要见于松、柏、榆、杨等树种。
扬派讲究树木造型的提根,即将树木的根部逐年向上提起。有龙盘虎踞之势。对于提起的根还要进行精心的取舍和伸屈,使共与树木上部相互取势,达到苍古入画的效果。
“疙瘩式”是扬派在树木造型上的又一个特点。即在树木幼小的时候将主干基部打一个死结,成绕一圆圈,成疙瘩形状;从而显出苍古和奇特。“疙瘩式”多用于观花类的梅花和碧桃,松柏及其它树种也常采用。 
扬派的树木盆景中,有以山石散布在盆中作配件的,惯称“点石”。植物有山石作对比和衬托,往往使数寸或盈尺的树木,显山参天的气势,增添了自然气息和诗情画意。
扬派盆景按树干造型不同分为两支:扬州、泰州一带称为西派,以“游龙弯”为主要标帜;南通、如皋一带称为东派(现在也称通派,在一些盆景文章中列为单独一派,不过,按传统划分,属于扬派),则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
苏派
苏派盆景是以苏州为中心,盆景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
苏派盆景艺术的发展得天独厚。太湖石玲珑透剔,山崖溪边嘉树随手可得。苏州山水秀丽,风光宜人,在历史上早就有不少造园名手,把山林野趣摄于城市的园林艺术之中,因而“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的盆景艺术更有了借鉴的范本;加之苏州向为文人荟萃之地,盆景艺术长期受其文化艺术的熏陶,遂逐步形成苏派盆景艺术的区域特性和独特的传统风格。
苏派盆景以古雅拙朴见长。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虬干老枝,培植于小盆之中,竟能高不盈尺,自然成态,或悬或垂、或俯或爷,配以古盆和苏式几架,则古趣盎然。
苏派盆景的布局构思精细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绝少斧凿之痕,富有艺术情趣。在处理虚实,曲直、疏密、开合、明暗等关系上,脉理清晰,卓具匠心。
苏派盆景着重意境的创造,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吸引人们。它吸取古典园林艺术精粹,综合中国绘画技法之特长,以景寓情,以情抒景,运用“小中见大”等艺术手法,取得景中有情,景外亦有情的艺术效果。作品耐人寻味,令人爱不释手。
苏派树桩盆景分为规则、自然两大类。专统的规则类的主要形式叫“六台三托一顶”,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参差有趣,层欠分明。陈放时一般都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所以很受达官显贵、富商豪绅的喜爱;普通百姓也十分欢迎,图个吉利,做到了雅俗共赏。
与规则类相互共存的自然类,随着时代的前进,到了上世纪40年代,在以朱子安为代表的盆景艺术家们的大胆革新下,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采用 “粗扎细剪”的技法,快速成型,赋予苏派盆景以新的时代精神。所谓“粗扎细剪”,就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对树桩枝干用棕丝蟠扎成平整而略为倾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以后用剪刀修成椭圆形,中间略为隆起,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状若云朵,并按照树木的生长习性,为每根树桩结“顶”,从此不再向上,而是向侧枝伸展,使之更加丰满、美观。“顶”的位置因桩而异,因势而变,以期达到整个造型构图简洁,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从而成为当代苏派盆景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被誉为江苏盆景之王:有500年树龄的《秦汉遗韵》(圆柏)及《云蒸霞蔚》(大皈松)、《盛世铭》(雀梅)等都堪称该派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全国盆坛艺苑也属传世珍品。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有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苏派盆景的山水盆景也颇多古人画意,富有浓郁的诗情,布局简练,章法严谨,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风光。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昆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
苏派盆景风格的特点,第一是古雅。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树龄的枯干老枝,缩龙成寸,移植在咫尺的盆中,显得古朴苍劲。例如朱子安老艺人创作的一盆雀梅,有人称誉它为"盆景之王"。这盆古雀梅造型优美,姿态奇特,蟠扎粗枝,裸露盆面,三十七片叶片,亭亭似盖,苍翠欲滴,既显得苍老古拙,老而弥健,又是生机蓬勃,葱绿可爱。
苏派盆景的第二个特点,是制作精细,灵巧人微,宛如江南丝竹乐那样,予人以典雅、绮丽、朋快、流畅的感受。但它的"精",绝不是细密繁琐,而是精巧在布局构思和气韵意境上,"体现了"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的中国画理。例如朱子安创作的小盆"一枝显秀",利用一棵盘根错节的树桩,以灵巧的艺术手法,使其长出一根枝条,古桩与新枝相映成趣。
苏派盆景第三个特点,是深受苏州古典园林的影响。有人称苏州盆景是浓缩了的苏州园林。江南的造园名手,明代有张南阳、计成;清代有张涟、石涛等,他们都是既擅长绘画,又以造园闻名。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迂回人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苏州园林可说是苏州盆景的模本,反之,苏州盆景也可说是苏州园林的小样。
苏派盆景第四个特点是运用中国绘画的画理,讲究意境。例如按照文征明诗意创作的水石盆景"倚空石壁",追求潘夭寿画意的千层石水石盆景"云起",以及榆桑合栽的"牧归桑榆晚"等,都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取法自然,意境深远,寓景抒情,妙趣横生。
川派
四川古称巴蜀。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置剑南道,所以过去也把川派盆景称为“剑南盆景”。唐玄宗以后,州治改在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市,其所管辖的范围不仅限于四川,而且还包括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川派盆景
又分别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分为川西与川东两处地方风格。
成都是我国历史名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成都平原中心, 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成都建城于春秋时代,自秦汉至现在一直是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国的蜀汉和五代时的前蜀和后蜀,均在此建立都城。成都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之乡,历代诗人无不为巴山蜀水所哺育,无不为巴山蜀水纵情讴歌。历代画家无不以四川名山胜迹为题材。许多著名的诗人、画家都在此留下了传世佳作。成都又是一个著名的“花乡”,青羊宫花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少川西农户,都有种花植草,蟠扎盆景的习惯。还有花草“赛市”之风气,在成都郊区,世代相传,以蟠扎桩头盆景为生的“盆景世家”,就有60多户。现在成都一带还保存了许多百年以上的珍贵古桩盆景。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山城,城市被群山环绕.市内岗岭起伏,依山而建,道路、房舍参差排列,层层错落极富诗情画意。重庆盆景艺术开始是受成都的影响,但后来发展很快,在川派盆景艺术中自成一体,与成都盆景形成两种地方风格。
此外四川多名山大川,除峨嵋外还有号称“青城天下幽”的
青城山和长江三峡等。山势雄、秀、奇、险,山中还多古木、奇石。这些都是盆景造型的范本。
川派盆景的代表树种有金弹子(瓶兰花)、六月雪、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梅花、紫薇、罗汉松、银杏、偃柏等,其他还有虎刺、黄桷树、紫荆、山茶、桂花等,竹类品种繁多,有绵竹、邛竹、风尾竹、观音竹、琴丝竹和佛肚竹等。
川派盆景的造型有规则式与自然式两种形式。以规则式为主,因为它是川派盆景艺术的代表。规则式讲究“身法”,所谓“身法”就是蟠缚主干的造型方法,它是川派盆景艺术的主要特色。和扬派盆景一样,自幼培养以蟠扎技艺见长,表现了川派盆景严谨、奇雄的风格。在川派盆景中,不同的造型有不同的“身法”。规则式主干有掉拐法、对拐法、滚龙抱柱法、方拐法、三弯九倒拐法、大弯垂枝法、接弯掉拐法、逗身照蔸法、直身逗顶法、巧借法等多种种表现形式(身法)。川派树木盆景规则式造型是以上述主干的
形态来区分和命名的。但是不同的造型形式,出枝也不一样,也就是配以不同的“枝盘”。川派盆景规则式出枝形式主要分平枝、滚枝、半平半滚三个类型。平枝又分平枝和花枝平枝,滚枝又有大滚枝式与小滚枝式两种,故把川派盆景技法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
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这说明规律类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是对大自然的艺术概括与艺术加工,并且进而如古典诗歌的“格律化”一样,使之集中展示传统美学中的基本原则: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活泼而有序,庄重而灵动。“它摆脱了自然现象对盆景艺术的盲目控制,以清醒的理性、充沛的情感统驭着它的反映对象。它一方面再现大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动地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理想。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 
正因为规律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自然类随之慢慢“淡化”,只保留了极少数的悬岩式,现在保存完好的“老龄”树桩盆景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清朝末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成都青羊宫举办花会(已延续至今),各地的花农和盆艺者都把自己制作成型的各类树桩盆景送到花会上展销,此时的树桩盆景已完全采用“三式五型”的造型技法。迄今为止,四川的树桩皤扎,无论是何种形式,基本上都没有越出这一时期所形成并广泛采用的技法和造型规则。到了上世纪40年代,自然类树桩盆景重新抬头,但在蟠扎技法上与规律类大致相同,除悬岩式外,一些自然类桩头的造型几乎是一种偶然的“机缘”。陈思甫的父亲陈玉山就是常用一些枝条残缺、不适合制作规律类盆景的树坯,顺势加工为自然类。其后李忠玉及邱开春、王明文等发展了自然类,逐渐成为今天川派树桩盆景的两大主要类型之一。
川派山水盆景,虽然远在两宋已见端倪,尤其是安岳县圆觉洞和大足县大佛湾摩岩造像中,飞天与传女手托的山万盆景,已与今天的浅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树桩倾斜,直到近千年后的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园艺家、画家。盆景“玩家”亲密合作,使之成熟。
总的说来,川派盆景的艺术风格: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水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岭南派
以“花城”广州为中心的广东盆景,因地处五岭之南面称为岭南派。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草木滋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盆景艺术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虽然岭南盆景艺术起步较晚,但也有数百年历史。清朝广东藉著名诗人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就有较详细的记载。
然而,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
和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
到十九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一部分广东画家既善于绘事,又爱玩盆景,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以画意为本,逐步扩大树种范围,成为当今岭南盆景的雏型。上世纪30年代以后,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
新中国成立后,由孔泰初担任技术指导的广州盆景协会,以西苑为研究基地,将三个流派的优点集中起来,融为一体而成为完整、独特的岭南派,使岭南盆景的艺术造型更加变幻莫测,千姿百态。诸如秀茂雄奇的大树型、扶疏挺拔的高耸型、野趣横生的天然型、干矮叶密的叠翠型等等,就总的艺术风格言,可以概括为8个字:雄浑苍劲,流畅自然。
岭南派风格创始人之一的孔泰初,从19岁起就致力于盆景艺术事业,首创“蓄技截干”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树木的第一节枝(即主干上的侧枝)长到所需要的粗度时,进行强度剪截;同时选留角度、位置适合的第二节枝(或芽),待第二节技蓄养到所需要的粗度时,又加剪裁,以下第三节、第四节……都按此法进行。一般每一节枝上留两个左右的小技(或芽)一长一短,经多年修剪后,枝干的比例匀称,曲折有力,其枝托“上翘如鹿角,下垂如鸡爪”,古拙入画,有跃枝、飘枝、摊枝之分,每一枝托的第二、三、四层的枝爪,要求逐渐减细,分布均匀。枝托(相当于北派的枝盘、云片、枝片)是岭南派造型的基本技法,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春夏秋冬,四季可赏:春季抽芽,新绿点染;夏季浓郁,翠盖重叠;秋季霜降,黄叶自俏;冬季天寒,角爪生辉。有时为了观赏枝托的角爪美,故意摘去叶片,称为“脱衣换锦”,这是其他盆景流派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山水盆景虽非岭南派所长,但也有相当的成就,主要表现南国山明秀丽的自然风光,不乏危岩奇峰,高峡深谷,富于岭南画风。常用石材有英德石、砂积石、芦管石、浮石、海母石(珊瑚石)、钟乳石等。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主要有:九里香、福建茶、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桅子、梅、银杏等。
海派
上海的盆景艺术,已有400余年历史。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20年),上海嘉定地区的盆景已具有当时的较高水平。在明朝王鸣韶的《嘉定三艺人传》、陆廷灿的《南村随笔》、清朝程庭骛的《练水画征录》等著作中,均有关于盆景的记述。 
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国内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了一种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的海派文化,这种文化在京剧艺术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成为京剧艺术的一大流派。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下,上海盆景广泛吸取了国内各主要流派的优点,同时还借鉴了日本及海外盆景的造型技法,创立了以师法自然、苍古人画的海派盆景。1965年,盆景专家周柏真提出“必须师法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呆板失真,并要去芜存青,在学习各地传统盆景风格基础上刻意求新”的主张。1978年,上海植物园成立盆景研究所,创作活动空前活跃。1982年,《上海盆景风格研究》的论文公开发表,海派盆景进一步被国内同行和爱好者公认和熟悉,并开始走向世界,多次在国际盆景评比活动中获奖。 
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因势利导,随类赋彩,按照国画理论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备。虽然也同所有北派一样,讲究技片造型,但技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疏密相间,聚散自由,以欣欣向荣为首要目标。因此,在技法上另辟蹊径,扎剪并重,不用棕丝而用金属丝缠绕枝干进行弯曲造型,而后细修细剪,以保持优美形态:刚柔相济,流畅自然。
海派盆景选用的树种非常丰富,落叶、常绿、花果各类应有尽有,现在已达140余种,其中以常绿的松、柏和色姿并丽的花果类为主,近几年还从国外(如日本、葡萄牙等)引进一些树种,使海派树桩盆景更加多姿多彩。
上海境内没有大山,但对山水盆景却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过去,上海的山水盆景,一般都以硬石作为供石欣赏,即使是吸水的软石,也置于深水盆中,仅现其山峰的姿态,而缺少诗情画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董叔瑜、殷子敏等盆景艺术高手,对山水盆景采取大胆革新,吸取其他流派山水盆景的优点,率先采用浅口水盆,使其既能观其 山腰,更能欣赏到曲折多变的山脚(江岸)和波光潋滟的水面。
现在海派山水盆景有两大类型:其一是用硬质山石表现近景,盆内奇峰峻峭,林木葱笼;其二是用海母石、浮石等软质石材,细致雕琢出山纹石理,种上小树(小草),以表现平远、深远的意境。不过,这两种类型的山水盆景,就其总的风格而言,都比较辽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疑是地域环境在盆景艺术家心灵上刻下的印记,体现出冲积平原的地域特色。
至于国内其它流派的盆景更是各具千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
日本作为把盆景这一东方独特艺术推广到整个世界
的国家,与茶道一样,他们的盆景造诣和成就以及盆景制作工具均不可小觑,我们应该对日本盆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日本盆景起源于中国,随着日本的“唐风化”和“ 宋风化”,使中国盆景传向日本。
日本自绳文、弥生的史前原始时代以来,从中国接受了先进的文化并加以发展,在公元4世纪前后建立起大和政权。此后,为了寻求治国之道,常向隋唐(589-907)派出使臣。使团中的正使随员、留学僧、留学生等从中学习并带回去律令、宗教、思想、文物、习俗等,其中就包括学习唐代盆栽。因而在日本国历史上开创了飞鸟、白凤文化。从而,向往仰慕唐风和珍重唐人文物的风气开始风行于日本上层社会,之后普及于民间。甚至日本有的家庭中陈列当时礼品文物借以夸耀自己的门第和权势。
日本从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1192-1334)这一阶段(相当南宋时期1127-1279),日本北九州的大宰相与南宋都会临安相近的宁波之间,每年有宋日之间的贸易船数十对互相往来,通过这些船舶海运,为日本的僧侣重源、觉阿、荣西等入宋学习提供了方便。此间南宋文人生活风尚包括“盆玩”、“盆山”、“假山”也同时输入了日本。因此,在南宋也即日本镰仓时代,在日本也称盆景为“盆山”、“盆假山”,同中国当时叫法完全一致。当时,日本社会普遍追随南宋风俗,这是在以往由遣唐使发端已形成的“唐风化”基础上,经由南宋高僧陆续东渡再度激发而形成的“宋风化”。日本镰仓时代有不少画卷保留下来,在这些画卷中已存在着相当多的盆山画面就是物证。经考证这些物证是由南宋高僧引入日本的。
日本的室町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明代,明代是中国盆景的又一个兴盛时期。恰好,此时也是日本的盆玩、盆石流行时期。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上层知识界全盘接受了中国“文房清玩,琴棋书画”的清高的生活方式,以余谢芜村、池大雅等为代表的日本文人,把中国在明末刊行的雅游手册——《考盘余事》和清初的《花镜》以及指导中国画入门的《芥子园画谱》等列为常备必读之书。作为文人“煎茶”席间的点缀品的盆景,日本俗称“文人植木”。在维新后,于东京发展成为一种正式流派,把盆景的赏玩看作是对社会风尚具有教养陶冶作用的潮流。这一风气在盆景爱好者们的影响下,普及了整个日本社会,凡出入高官门第的,都把原来附带培育盆景转而当作一种专业经营,日本盆景事业趋向繁荣。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京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以来,西方对日本盆景的兴趣与关注急剧上升,以至造成了一种错觉:西方人认为盆景是日本人传统固有的“适应自然”的艺术观表现。这完全是错觉,完全是由于不了解中国盆景悠久历史和传向日本的经过所造成的。
盆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向西方,当前欧美各国的盆景也逐渐兴起。在美国一些大学农科中,盆栽艺术常被作为一项正式课程,大学盆景教育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日本盆景的技术特色,比较普遍的是三角形式,形成了舍利干和神枝为主体的盆景艺术风格,仿造自然界树木经过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而形成的白骨化树干,此种形式是人工加自然
,艺术加技术的结晶。“端庄、霸气、稳重”是其艺术特色。应该承认,直至今日,包括我国业内人士对日本盆景的研究还很不够,虽然日本盆景实物和图片很多,但介绍日本盆景的书籍、文章很少,不信你可用在网上搜索一下,几乎找不到对日本盆景研究的任何文章,由此可见一斑。这种自大亦或是因对日本情感上的因素,而拒绝研究学习人家先进技艺的心态对中国盆景走向世界是十分不力的。
三、盆景的分类
中国盆景是一个庞大的艺术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植物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盆景,称为树桩盆景;另一类是以山石或山石代用物为主要材料的盆景,称为山水盆景。
近代盆景的迅速繁荣,地方风格不停涌现,盆景艺术得到了不断创新,盆景材料日益丰富,我国盆景的新类别也逐步产生,现在大致可分为树桩盆景、山石盆景、树石组合类盆景、微型组合类盆景等。
树桩盆景
树桩盆景以树木为主要材料,山石、人物、鸟兽等作陪衬,通过蟠扎、修剪、整形等方法进行长期的艺术加工和园艺栽培,在盆钵中表现旷野巨木葱茂的大树景象,统称为树桩盆景。
中国树桩盆景造型,多式多样。根据所用树木材料种类不同,可分为:松柏类、杂木类、花果类、稀有盆景植物类、藤蔓类。根据树木的根、干、枝、冠、形、盆的大小高矮,又可分成五种规格:高度或冠幅超过150厘米为特大型、80~150厘米为大型/40~80厘米为中型、10~40厘米为小型、不足10厘米的为微型。其中特大型、大型、中型以古老树桩为多,小型、微型一般都由幼苗培养,及老技扦插等方法获得。
树桩盆景的造型千变万化,各具异趣,有的树形挺拔雄伟,苍劲健茂;有的古朴自然,清幽淡雅;有的悬根露爪、枝干虬曲;有的枝叶扶疏,风韵潇洒;有的硕果累累,奇丽多彩。虽姿态各异,神韵万千,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主要类型:
自然类树桩盆景 
自然类树桩是根据大自然树木自然生长的千姿百态为蓝本,并结合了作者审美情思进行剪裁提炼而制作成型的盆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类型的盆景最适宜体现树桩盆景的诗情画意和造型技巧。而岭南派树桩盆景的创作大都以自然类树桩盆景为主。自然类树桩一般分为以下几种造型式样:
直干式盆景
桩头树干直立或基本直立,枝条分生横出,雄伟挺拔,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大有古木参天之势。直干式树桩盆景可分为单干式、双干式和多干式等形式。通常采用松、柏、罗汉松、榆、杉、五针松、金钱松,六月雪等树木来造型作景。 
斜干式盆景
树干向一侧倾斜,一般略带弯曲,枝条平展于盆外,整个造型显得险而稳固,生动传神,体现树势动、静变化平衡的统一艺术效果。多用一株单栽,也有一、二株合栽。大多数盆景树种都有适用于此种形式。最常见的有罗汉松、刺柏、贴梗海棠、梅花、六月雪、银杏等。 
悬岩式盆景
桩头树干下垂,超过盆面,像岩壁上悬垂倒挂的姿态式。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悬岩式又分为:大悬岩式,树干超过盆底;半悬岩式(小地式),树干虽飘出盆外,树干下垂不超过盆钵底部。树桩常用罗汉松、五针松、金弹子、六月雪、贴梗海棠、榆等。
卧干式盆景 
这类树桩的主干斜生,横卧或斜卧盆面。 该类树桩造型疏密有致,古怪苍老,野趣十足。卧式桩头又分为平卧式、仰卧式、半卧式三种。平卧式桩头均为全株平卧,梢端蟠扎不能超过干身的枝盘的高度;仰卧式桩头上部五分之一斜立或直立,下部五分之四平卧或稍微向上倾卧;半卧式桩头茎干下半部平卧或上斜卧。此类树桩可选用六月雪、罗汉松、刺柏、水杉、梅花、贴梗海棠、垂丝海棠、金弹子等
制作。
曲干式盆景
树桩主干蟠曲向上,产生变异现象。通过蟠扎便主干呈弯曲之状,细枝也是旋曲而生。此类树桩具有刚柔相济,饶有生趣的韵味,是一种比较张的造型形式。材料用五针松、六月雪、榆等干体有韧性的树桩品种便于制作。
枯干式盆景
树桩的主干在经过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大自然外力作用下,已呈枯木状,树皮斑剥、洞穴、嵌空,只留下部分木质部及皮层所包裹支撑。但还有部分树皮和枝干生机未断,发出新枝叶,颇具苍古之意趣。此类盆景以古柏、银杏、黄荆、梅花、石榴等类树桩居多。除了挖掘收集山野厅桩,还可用人工雕、劈、灼、凿、磨、撕等技法来塑造。 
露根式盆景
将树桩根部盘曲裸露在土外,树干槎岈虬古;其根则如蛟龙蟠曲,或如鹰爪高悬。给人古特奇雅之感。此式盆景多见于贴梗海棠、榕树、黄杨、迎春、六月雪等树桩。
风吹式盆景
这种形式的树桩主干以曲干和斜干为多,树枝向一方飞出或折出,表现大自然树木在风中的动态和潇洒飘逸的景象。常用树种有对节白腊、贴梗海棠、柳树、柳杉、榆等。

临水式盆景
树桩的主干横出盆外,但不倒挂下垂,横生直展,向水面贴近求得生长中力的平衡。临水也可看作是卧干式的一种,其差异就在主干倾斜的角度大于斜干式,接近于横卧,显得飘逸潇洒,轻盈活泼。一般选用软性枝条和耐湿树种,如六月雪、柳暗花明杉、榆、杜鹃。 
连根式盆景
俗称过桥式,多棵树木并栽一盆,粗根裸露而相连,盘根错节,形如龙爪;树干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别具一格。一般选取用榕树、榆、六月雪、黄杨、贴梗海棠等萌发力强、不定芽多的树种作造景培育用材。 
丛林式盆景
多株丛植,宛如原野,山间簇生丛丛疏林。
规则式树桩盆景
规则式树桩是历代盆景制作者们传下来的、具有一定造型定式和技法程序的树桩类型,全国一些历史形成早的盆景流派都保留了各自的规则式造型技艺和式样,如四川成都、江苏扬州、安徽等地。川派、扬派、苏派的规则式盆景在盆景流派中已经进行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对于徽派规则式盆景的主要特点是传统身法的“游龙”、“扭旋式”即磨盘弯最具特色,“游龙式”多用于梅桩制作,而“磨盘式”则多用于桧柏、黄山松等树种制作。徽派传统树桩通常以棕绳、棕丝、棕披(棕榈叶片)、苎麻等材料进行粗扎粗剪,并以竹片作绑扎辅助垫衬材料
山水盆景
山水盆景是以自然界的山石材料,经过各种技法的加工雕琢,构思布局,配以
合适的浅口盆钵,有山有水,表现山水风光。根据石材及形式特征、主要有以下几
种形式:
独峰式盆景盆 
中置石孤峰直立,气势雄伟险峻,山石基脚配有富于变化的小 石子作为陪衬,山石的空洞处可以植小树,青苔等植物以增加山势的巍峨。选用浅
口盆,用石笋石等硬质材料。
双峰式盆景
用多种石料两峰并立于盆中,山脚相连一高一低,主次分明统一 。
群峰式盆景
由多组山峰组成,表现重山复水,山峰虽多,但有主次,繁而不乱,露中有藏,水面富有变化,山上有小树,表现山青水秀的景观。用材为钟乳石 ,砂积石等。
峡谷式盆景
两组山峰呈左右对立,中间形成峡谷以表现自然界中山谷陡峭,江水狭窄蜿蜒的雄壮景观。选材用砂积石。
偏重式盆景
盆内置石分布于两端,一高一低,一大一小,每端由数块石料组 合而成,山上植树都植于水中,水面广阔,选材石英、砂积石等。

悬崖式盆景
山石主体呈悬崖状,富有动势,以表现悬崖景观。一般由两山或 山群组成,山脚置石或种树,以达险中求稳的效果。
附石式盆景  
附石式盆景也称树石式盆景,是树木与山石巧妙结合为一体的盆景形式,其特点是树木栽种在山石之上,树根扎在石洞或石缝中,或抱石而生。其风格或清秀典雅,或雄浑大气,或古朴苍劲,或险峻陡峭,或开阔壮观。
附石盆景根据树木、山石的大小比例, 分别划归到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之中,即若是树大石小,观赏重点是树木,山石只起衬托作用,就属于树桩盆景;反之,若石大树小,观赏重点在山石就属于山水盆景。也可根据盆的表现的是水面还是陆地,分为水式盆景和旱式盆景,也有称为水旱盆景的。
微型盆景
微型盆景的标准一般限定在10厘米(或15厘米)以下,一般放置博古架上进行组合配置。
四、盆景的陈设与欣赏
盆景之所以成为艺术,它与普通盆栽花卉除本身造型外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用盆和陈设十分考究。盆景艺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此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景、盆、几(架)三位一体。“景”在盆景中为主体部分,盆、几为从属部分。即一盆好的盆景,景、盆、几要相互配合默契、主次分明,注意避免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盆”或“几(架)”上来。盆、几(架)无论在形状、体积、色彩等方面与景的关系要处理得协调、自然。要保持主客关系,这就是常说的:
一景二盆三几(架)的原因。
将盆中有生命的树木经过人为的技术加工。达到自然界老树、古树风貌,单独自成一景,有的配以山石、摆件等进行布局,并具备一定艺术效果,供人鉴赏、阅览、品味的为盆景。而盆栽则没有意境,只是将植物栽种在盆中进行抑制生长,便于移动。有的也简单绑扎、修剪、整形。另一种是将树木造型成花瓶、花篮、飞禽、走兽等形状的象形树供人观赏、严格讲都不能称为盆景。
应该说盆景用盆十分考究,不能像农村老奶奶那样随手找一个破盆烂罐来栽种花草那样养植盆景,一般都用专用的盆景用盆,最好用宜兴紫砂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陶瓷花盆,虽然美观,但由于陶瓷花盆透气性不好,并且它的艳丽色泽和图案,会喧宾夺主,因此尽可能不用。
可以说盆景的陈设由盆景的品种、造型、大小、盆钵、几架之间的配合,环境的烘托,人与盆景之间的要求等因素组成的一种关系。它的目的是通过盆景是大自然的缩影这一特点,使生活环境的格调清新高雅,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因此,不同场所有不同的陈设要求,这里只着重谈谈居室盆景的陈设。
居室陈设盆景,不仅能够增添清新活泼的气息,美化生活环境,而且令人心旷神怡,妙趣横生。同时可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变为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工作之余,欣赏盆景,换换脑筋,使身体成放松状态,特别是长时间伏案工作和看书后,看看有生命的绿色盆景,对调节眼睛不同角度,转动眼球,消除眼睛的疲劳都有益处。陈设一件构思新颖,格调高雅的盆景还能显示出主人的高雅、气派、艺术修养,以提高主人的文化品位,显示主人的好客之情。由于居室大小结构不同,采光、布局各异,家俱样式和摆放位置不同,空间大小与人的活动范围差别很大,不能用一个模式或几个模式来适应每一个家庭的陈设。因此,在实施盆景陈设中主要掌握一个“雅”字。
家庭卧室、书房的环境要求宁静、温馨,清雅,要结合环境的特点选择一些小型或微型的盆景,品种以小叶植物,如雀梅、九里香、雀舌罗汉松、榆树、小叶金弹子等形态优美、潇洒、飘逸,以马远的画意树为理想的文人树形。如窗台或高于视平线的地方可摆设悬崖型,书案、茶几可放一般形态的树型,粉墙可设挂暨型,俗话说“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一室陈设一两盆点缀室内空间,构成视线焦点即可,切忌过多和同一室内重复设置同样品种及相似形态的盆景。所以还要把握一个“量”字,使整个室内环境春意盎然,再配一得体的几架,在空旷的墙上挂一、二幅字画,显得更加韵味十足。
盆景的陈设,离不开几架的配置。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盆景附属品,而是整个盆景艺术的组成部份,配置得好,盆景与几架、几架与家具、家具与整体布局都会相互生辉,造就一种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因此,几架的 形状、大小、高低、材质和工艺对盆景的配置起着重要作用。讲究点的家庭宜选购中、高档款式工艺较好的红木、鸡翅木或杂木各型几架,有条件的可经常轮换款式摆放。在配置中要与居室布局协调统一。一般认为长方、椭圆形盆景配长方几,圆形盆景一般不配圆几,最好配方几,线条要曲直结合,赋予变化,如果上下都圆,特别是在盆脚与几架面的大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更星显得呆板、难看。悬崖式盆景配落地高几,在配置中.几架面应比盆底略大,几架还要与盆景轻重相称,粗 大的树桩盆景要配浑厚稳实的几架,浅盆细树宜配轻巧的几架,小型、微型盆景放在博古架上,并注意大小搭配,这样会琳琅满目,欣赏效果更好。根据陈设需要也可采用矮几放在家俱上来调整视平线高度。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讲究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盆景,十分讲究盆景的名称,一个上品盆景都有一个雅致的名称,或一句成语,或一句小诗,起到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欣赏者品味到作者的立意和盆景所蕴含的意境,从而实现养心怡志、养性怡情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幽静之室内,明窗净几之上,摆上一二盆老干虬枝的树桩盆景,或具有丘壑峰峦之趣的山水盆景缩林于咫尺,观山野于眼前,汇美景于睫下,实为生活之一乐。 |